李岩松: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绩但距离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2023-12-25 20:04:36 常见问题

  高等教育始终承载着回应全球挑战、破解时代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等使命。从破解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适配难题、探索高质量产教融合有效路径,到让“千人千面”教育成为可能,实现助力每个人成就梦想的教育理想;从教育如何回应人类、机器、算法间新的社会分工,到高科技背景下教育模式守正创新的解决方案,洞察诸多时代急剧变迁中的问题,探讨各种可能性是教育界与产业界共生发展的共同愿景,需要教育界和产业界学者、专家一起对话、争鸣、决策并行动。

  2023年12月4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三亚市人民政府、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等支持,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海南落笔峰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主办,三亚学院承办的“2023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南海口开幕,论坛以“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为主题,为持续关切全球高等教育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搭建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的对话平台,擘画未来的教育与产业合作美好愿景,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先生出席论坛并主旨演讲。李岩松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其创新发展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壁垒,勇于交叉,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支撑,把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聚焦到中国式现代化上,把办学方式、培养能力调整到国家优先发展趋势上,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

  以下内容根据李岩松先生在“2023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有删节。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受邀参加本次盛会,与各位企业家、专家学者、高校同仁们一同探讨“高等教育未来及产教融合发展”这一重要课题。我将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实践,谈谈我们的理解,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供大家参考。

  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宣告,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摆放在优先位置,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5月29日,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个重大论断赋予了教育重要使命,深刻阐明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教育强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战略利益上的方位、地位和定位,也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022年5月在巴塞罗那召开了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发布了《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其中,“超越极限”就是要超越高等教育的“围墙”,打破区域间的、学校间的、学科专业间的、教育形态间的壁垒;“新路径”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强调探索和创新;“重塑”就是要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这三个关键词归纳起来就是创新发展,本次“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的主题与之高度契合。我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其创新发展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壁垒,勇于交叉,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支撑,把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聚焦到中国式现代化上,把办学方式、培养能力调整到国家优先发展趋势上,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

  当前,科技革命不断加速,产业变革不断提级,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AI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慢慢的开始重塑大学的学科、学术、学生乃至整个教育生态,教育及其外部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带有革命性的变化,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高等教育的自我变革,找到一条更科学、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锚定“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的发挥外语学科主干作用和特色,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探索“外语+X”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以“三个融合”开展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是探索“外语+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全球知识体系。上外将外语学科与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结合,“多语种+”和“多学科+”交融,形成“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不断深化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联合研究院和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高端学科平台建设,汇聚多语种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品质人才队伍。聚焦中东、欧洲和欧亚研究三大重点方向,以多语种、第一手材料为基础,高水平基础研究与高水平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智库成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探索“外语+数智领域”交叉融合,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新兴战略资源,语料库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语料库数据的影响力涉及多个领域。鉴于此,上外将外语学科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领域结合,主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文理交融,大力挖掘语言作为底层数据的功能价值、作为国家能力的战略价值、作为思维素养的人文价值,形成“语言数据科学与运用交叉学科”,服务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2019年,我们成立国内首家语料库研究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学科团队,建设以语言数据和智能研究为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语言科学与多语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我们积极推动数据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智慧外语教学研究等前沿研究方向;回应国家战略急需,建设语言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融合的课程群,设立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数据开发与应用研究生创新工作室,着力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开发多语种大规模语料库和数据库,成功实现成果转化。2020年,语言数据科学与运用交叉学科进入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交叉学科名单;2022年,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引智基地。

  三是探索“外语+心理认知与脑智科学领域”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对语言、认知和思维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探索对人的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基于语言使用与学习规律不断加深对脑与认知的基础性研究是外语学科的重要使命。上外将外语学科、管理学科与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结合,融合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形成两个特色方向,一是以描写、解释、预测与应用人类语言规律和机制为重点的认知神经语言学,二是以思维、决策和行为研究为重点的认知神经管理学。学校立足语言学传统理论与实证研究优势,建设眼动、脑电、行为、语音等多模态认知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室,建设脑机协同信息行为重点实验室,拥有磁共振成像仪、脑电图、群体多模态数据采集等全球领先设备,为传统文科融合认知智能技术提供共享设备平台,目前已列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两大特色方向上形成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结构健全的学科团队,国际化特色鲜明,成果产出走在相关领域前沿。

  各位同仁,教育既然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服务,其创新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就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学之内。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要服务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产业界是创新的热土,逐步加强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产教融合在各位企业家和高校同仁们的双向奔赴和不断努力下,正在深入推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距离我们预期的效果还具一定差距。如产业界与教育界沟通渠道还不够通畅,信息还不够对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也未实现充分匹配,这类问题有时也会反映到学生的择业就业上;再如高校在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科技转化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等等。

  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提议:一是优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战略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构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要缩短高校专业、课程和教材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时间,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

  二是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一同参与的产教融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三者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机制,比如今天的论坛就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高端对话平台,请到的都是我们产业界、教育界优秀的代表,相信必将为我们大家带来思想的碰撞,迎来合作的契机,找准产教融合的着力点。再比如可以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国家和区域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把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与科研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在产教融合目标的驱动下开展有组织的集成攻关,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基地共建、人才共聘、学生共育、科研共推、资源共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级。

  三是强化高等教育科学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打造产学研用共同体,推进大学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这种转化绝不仅局限于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一样能有所作为。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我们在2017年10月,就与科大讯飞共建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深入研究人机协作口笔译智能辅助技术、智能语音教学和多语种数据技术等前沿课题,探索人机耦合翻译新模式,推动翻译行业人才教育培训与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变革,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相信未来将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四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这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在明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怎么样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自2022年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职教学会国际工委主任单位,通过编译《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动态》、出版《中国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优秀案例集》、启动10个国家职业教育史的编纂、组织“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分论坛、走访调研24家职业院校等途径,不断助力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各职业院校一起,凝聚共识、携手并进,从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和任务中去认识肩负的使命,发挥中文教育的作用,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技术”的优秀人才,让“中文+新技术”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名片,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各位同仁,以上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些初步探索。再次感谢主办方提供的宝贵交流机会,上外愿与在座领导专家一道,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共同为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产教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谢谢大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